湖泊流域范围内还要考虑氮磷综合控制。就水体富营养化的氮磷控制来说,陆地浅水型湖泊水体蓝、绿藻暴发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磷酸盐,而不是“三氮”。只有在水体磷浓度较高的情况下,总氮才会成为藻类严重暴发的重要影响因素。因此,磷的排放控制应该同时考虑,某些情况下甚至应放在首位。其次是BOD和氨氮等耗氧性污染物的进一步控制。在水体总磷浓度不能达到很低(0.01~0.02mg/L)的情况下,总氮的控制可以分阶段实施。除磷与脱氮的顺序应该怎样选择?有专家指出应先除磷,后脱氮。因为现在去除磷的技术比较便宜,去除总氮的技术投资大,运行受影响也大。对北方来说,氮磷两个指标达到一定比例的时候才会发生水华,但是若其中一个很低,另一个很高,就不会发生水华。也就是说,当氮磷不成比例的时候,比如磷很低的时候,不会在富营养化方面对水体造成严重影响。所以,考虑经济因素,应当首先除磷。在我国很多湖泊流域内早就开始对磷的污染提出控制,但主要是采取洗衣粉禁磷或实施污水处理厂除磷等点源控制措施。根据欧洲经验,洗衣粉中的磷含量仅占流入地表水体总磷负荷的11%,其余分别来自人体排泄物和有机生活废料(23%)、农业面源(49%)、工业排放(7%)和岩石侵蚀(10%)。这就是为什么太湖地区和滇池地区上世纪90年代末就实行了洗衣粉禁磷措施,但仍没有使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有明显好转的原因。因此,在湖泊流域范围内开展氨氮减排的时候,建议考虑同步除磷,而且要全面控制磷污染,确保在氨氮污染排放得到控制的基础上,更少地发生藻类暴发等湖泊污染事件。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是当务之急。在实施氨氮减排的过程中,要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。根据2007年全国污染源普查统计结果,虽然农业面源氨氮为31.4万吨,只占全部氨氮排放量172.91万吨的18.2%,但农业源总氮排放量为270.46万吨,占全国总氮排放量472.89万吨的57.2%。如果不考虑农业氨氮的减排,即使所有行业氨氮排放都达到10%的减排目标,对全部氨氮减排的贡献率也只有8%,对总氮减排贡献率只有3%。即使包括农业源在内氨氮排放都达到10%的减排目标,对全部总氮减排的贡献率也只有3.6%。如果考虑部分氨氮减排的假象,即排放的污水中氨氮浓度下降了,但只是转化为硝态氮而未真正从水体中去除氮等因素的影响,这对通过氨氮减排来改善水环境的目标又打了一个大折扣。因此,不对农业面源污染采取控制措施,纯粹的氨氮减排对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改善究竟能产生多少效果,实在很难预测。同时,农业面源污染也是总磷的贡献“大户”。欧洲国家农业面源对水体磷的贡献率为49%,我国2007年污普调查数据,总磷排放量28.47万吨,占排放总量42.32万吨的67.4%,不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就难以控制总磷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。农业源总氮排放中,种植业排放量为159.78万吨,占农业源排放量的59%,畜禽养殖业为102.48万吨,占38%。因此,控制农业面源污染,既要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,也要解决种植业面源污染问题。
本文连接://www.krispprod.com/newss-902.html
|